10月6日,我隨著代書同仁所發起的社團-冒險王-一起去爬南湖大山。

行前考量
在今年初受冒險王之邀參加10月的南湖之行時,我就已經打算先參加信義君子與精英會所舉辦的6月登雪山行程,作為暖身與練習。但後來卻因為臨時受邀在6月至上海中歐管理學院發表演說,而不得不取消雪山行程。

因為少了雪山的練習,再加上今年下半年行程很忙、無暇進行體能訓練,所以我在出發前一週,還在考慮是否參加。畢竟,過去我曾經有兩次嘗試攀登南湖大山--一次是34年前,一次是23年前--但都未能攻頂成功,原因就在於南湖的高度雖不如玉山,相對於上玉山只要不斷的走爬坡,上南湖大山卻是要不斷的經歷爬升與下降,攻頂難度與所要耗費的體力,恐怕說是三倍於玉山也不為過。

更何況當年的年齡、體力、行前準備等條件都比現在好,在這種狀況下貿然參加,恐怕會拖累整個南湖團隊。但想到6月已經因公取消原訂行程,此次若又未參加,兩次都失信於同仁反而不好,於是我還是決定依約前往!

隊伍越短越好
一個成功的登山團隊,應該是所有成員共同上去、共同下來,但畢竟團隊成員的條件與能力不盡相同,所以登山隊伍的長度越短越好。
如此,隊員間不但能沿路彼此照料、互相支援,也能確保整個隊伍的行進節奏穩定,不致因個人的差異而影響了團隊的登山進度。

就此次的登山團隊成員來看,除了幾位有登山經驗、約四十多歲的資深同事,其他團員的平均年齡大約落在三十歲左右,最年輕的甚至可以當我的小孩。領隊志偉知道我可能在體能上比不上這些青壯年,所以特別把我安排緊跟在嚮導。

一般的登山隊伍,長度拉到一兩公里並不罕見,但因為信義的領隊志偉調配得宜,所以我們的隊距始終能維持在很短的距離,並保持一定的速度。

犧牲小我以顧全大局?
途中,有一個登山隊引起我的注意。這個登山隊行進時,十幾個隊員之間的距離都能維持在一公尺之內、和信義的隊距差不多,當下我心中甚感佩服,忍不住對嚮導稱讚起這個登山隊。

但大約走了一公里後,我遇到了一個落單的登山客,和他攀談之後,才知道他居然是剛才路過那個登山隊的一員,讓我感到相當驚訝。

當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,但距離這個登山客要前往的目的地,還有一段海拔約四、五百公尺、距離約三公里的陡上坡,能否在天黑前抵達目的地都還是個疑問。若要往後退,也得花三個小時才能回到他出發的地點,但過去這三個小時的努力也等於白費了!

這位登山客無奈的告訴我,其實當初他也不想來參加,但因為同行友人的勸進所以才勉強而來,但如今卻落得這樣進退維谷、卻又得孤軍奮戰的窘境。我心中忍不住納悶:「同一個登山團隊的成員本來就應該互相照顧,更何況若有人是被勉強而來的話,領隊不是更應該全程加以關照與陪伴嗎?怎麼會變成為了顧全大局,卻犧牲小我呢?尤其這可是登山活動,人身安全更甚於一切不是嗎?」
 
相較之下,信義南湖團隊之所以能夠成功,就是因為有一個非常優秀的領隊。

(待續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ouchun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