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中國信義出差,除了與各事業總經理互動之外,我也儘量花時間到第一線參加分店的早晚會,除了希望對分店實務、經營方式、區域特性、客戶型態有更多的了解,在與同仁交流的過程中,也可以適時指導其理念不清之處。

分店的早會
某天早上我安排了分店早會。這是一家由過去帶店經歷完整、績效突出的店主管所經營的新開分店,而店內同仁數量不多,且幾乎都是到職未滿半年的新人。同仁們一早在店主管的帶領下,把內外環境打掃得窗明几淨,在店門口精神奕奕的做完早操及振聲後,便回到分店開早會。

店主管所主導的會議內容十分紮實、細膩,包括成交金字塔的說明、買賣方服務流程的細節、如何和買賣方電話溝通約訪,甚至叮嚀新人要怎麼和師父相處以多學習…。無論是口述或是輔以白板圖解,一個多小時的時間,我可以深刻感受到店主管彷彿要把一身絕學在短短的早會時間,全部灌注到新人身上,而同仁則專注聆聽店長的教導,認真卻又難掩一絲絲緊張,回答都相當簡短也不太有自信。

會後,我與店主管互動。我先稱讚他的用心教導,接著問道:「剛剛的會議中,你記得所有同仁講話的時間加起來有多久嗎?」這位店主管回答:「應該有兩成吧!」我說:「不是兩成喔!我只聽到兩句。」他的表情顯得有點意外,於是我分享了一個故事來說明我對會議的想法。

信義「學」堂 vs. 信義「講」堂
當初買下信義大樓時,即規劃地下一樓要作為大型的會議空間,並命名為「信義學堂」。當同仁把設計圖拿給我做最終確認時,我發現他們把會議空間名稱誤寫成「信義講堂」。當場我請承辦單位的主管過來,告訴他弄錯了,且弄錯的這一個字可謂失之毫釐、差之千里。

我想,很多人一定會疑惑,既然是會議場所、演講場地,用來讓主講者對台下聽眾發表演說,這不就是「講堂」嗎?

但我卻認為,若命名為「講堂」,則代表台上講者對台下觀眾的單向傳播,缺少台下對台上的回饋;但我卻希望把這場地當做「學堂」,也就是台上與講者與台下觀眾應該是雙向互動,彼此在過程中教學相長

同樣的,所有廣義的會議也應該發揮學堂的精神,讓所有的與會者都能教學相長。

開會的順序
三十年前從未成交過的我創立了信義房屋,只聘用無仲介經驗同仁的我,為何能帶領同仁從公司制度的建立、業務能力的精進、屢屢提出領先業界的保障交易安全的制度、成為業界第一品牌呢?

原因就是我知道無論是哪個企業,領導人再怎麼絕頂聰明,個人的智慧與經驗也絕對不可能超越眾人之智。而這也是信義經營理念所闡述的「如何經營--決議前,集思廣益」的意義。

但是與會者的經歷、專長、資深程度不同,加上個性與表達能力不同,各項原因都會影響到發言的意願與主動性。究竟要如何引導會議的進行,徹底做到「集思廣益」呢?會議的發言順序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


(to be continued...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ouchun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