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崎嶇難行的水龍年,相信你、我都摯盼,黑蛇年運勢不再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,凡事都能漸入佳境。

去年底美國政府決定全數出清,在金融海嘯中唯一以天價紓困並接管的私人企業-美國國際集團(AIG)持股,為其歷時4年之久的國有化救助劃下句點,名義上也宣告金融海嘯已然結束。

AIG曾為全球保險業巨擘,總資產一度超過1兆美元,卻因財務槓桿操作不當,導致嚴重虧損、股價暴跌,在雷曼兄弟(Lehman Brothers Holdings)破產後,儼然為推波助瀾、怒海生波的第二張骨牌。

所幸,美國政府一改處理雷曼兄弟時的猶豫不決,在AIG「大到不能倒」(too big to fail)的考量下,由財政部與聯準會(Fed)出面,先後共注資高達1,823億美元的巨額援助,正式接管AIG。

歷經4年勵精圖治,AIG去年底償還所有紓困貸款、重回私有化行列。依當時股價,美國政府可獲利逾200億美元;AIG同時也在各大媒體上猛打「謝謝美國」(Thank You, America)的廣告,頗有東山再起氣勢。

不過禮尚往來後,緊接著卻可能見簿公堂。AIG董事會今年初討論是否響應前執行長葛林柏格(Greenberg),控告美國政府紓困接管違憲、並求償250億美元的訴訟:理由是,政府違反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「人民私有產業,如無合理賠償,不得被徵為公用。」

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「企業社會責任」案例。以金融保險業來說,其主要利害關係人可概分為客戶、股東、員工、社會大眾與自然環境;出事前的AIG,相信在善待客戶、股東與員工等三大利害關係人方面,應該是不遺餘力(如客戶服務、分派股利及高額分紅等)。

但,在衍生性金融商品風行至極的年代,AIG創設子公司操作金錢遊戲,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翻雲覆雨,進而揚棄企業經營取之有道、以誠為本等中心思想。事實證明,AIG為過度剝削資源、罔顧群體利益寫下負面教材。

歸零重整後的AIG,好不容易清償完政府紓困貸款,卻受到前執行長的不斷唆使,考慮控告美國政府。按理說,AIG高層應斷然拒絕,因為如果沒有政府這筆史上最高額度的金援,AIG早已灰飛煙滅,所有股東投資勢將轉眼成為泡影,除了認賠一途、別無他法。

但AIG何以煞有其事地召開董事會討論,所圖不外就是政府高額賠償,既可充實公司帳面數字,又能關照客戶、股東與員工等三大利害關係人;但卻極可能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,辜負社會期待、漠視大眾訴求的後座力,肯定不亞於金融海嘯。

所幸,AIG董事會最後做出睿智決定,不參加訴訟。現任執行長班摩榭(Benmosche)說:「對AIG而言,既已接受政府紓困,現在又想回過頭來控告政府,(此舉)不會被社會大眾接受。」(It is not acceptable socially for AIG to have taken this money and to think we can go back and sue the government.)

AIG之例告訴我們,「企業社會責任」絕非唱高調的清談之議:再怎麼實力雄厚的偉大企業,都必須時刻不忘兼顧各利害關係人;妥善關照內部或直接關係人(客戶、股東、員工)只是必要條件,而非充分條件,如何兼善外部權益(社會與環境),才是企業得以蒸蒸日上、生生不息的永續關鍵。


本文發表於:2013/03/05 經濟日報 A4版/焦點《名家觀點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ouchun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